隨著全球數字化浪潮的發展,2025年5月30日我國香港特政區政府在憲報刊登了《穩定幣條例》,2025年6月1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簡稱《天才法案》),以及各國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參與穩定幣問題的討論,使得穩定幣在市場上出現亢奮的情緒和研討日趨高漲的熱度,穩定幣作為世界新型支付基礎設施一度成為目前引發全球貨幣體系深層變革或者顛覆的新引擎。面對穩定幣日趨高漲的趨勢,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認為,“應為穩定幣熱潮降降溫”且“降溫力度仍需加強。”那么,如何準確認識穩定幣的性質、功能以及防范其風險外溢衍生重大風險事件,也就成為需要理論亟待冷靜考慮的熱點和焦點問題。
穩定幣歷史演變及其持續高漲的邏輯
現實世界資產RWA(Real World Assets)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實物或權益類資產轉化為鏈上數字通證。它通過建立真實資產與數字權證之間的映射關系,尤其是“代幣化”或“通證化”,可以實現資產的分割、確權和流通。穩定幣作為RWA的支付基礎,RWA代幣需以穩定幣定價結算,以此來保障交易的穩定。透視現代穩定幣的演變歷史,發現其并非始于當下的熱潮,回顧穩定幣歷史的連續性和發展的階段性,無疑對準確認識其本質功能、把握其未來走向以及防控風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前,美國的貨幣制度同世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均是以貴金屬金銀作為發行貨幣的本位體制,金銀作為一種貨幣載體和財富形態,貨幣需要以金銀作為核心資產價值之錨定。也就是說,美元在本質上屬于黃金和白銀的“穩定幣”。1944年美、蘇、中、法等44個國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的華盛頓大旅社舉行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United Nation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nference)通過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后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等文件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1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其他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雙掛鉤”機制。美元成為了錨定黃金的穩定幣,其他國家的貨幣成為錨定美元的穩定幣。自2008年11月中本聰的《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論文的發表,創世區塊在芬蘭服務器上誕生并首批50個比特幣被挖出。由于比特幣暴漲暴跌的價格波動劇烈,市場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在區塊鏈上流通、價值穩定的資產來對沖風險。于是,2014年泰達(Tether)公司推出了與美元1:1錨定的世界上第一只穩定幣USDT。2019年,紐約總檢察長辦公室(NYAG)調查發現,Tether的儲備金并非100%由現金支持,其中還包含貸款和其他資產,存在市場信任危機,以致于USDT作為穩定幣受到了質疑。由于USDT在交易生態中的深度嵌入許多交易所并作為主要交易的基礎以及定期發布儲備報告,與其他幣相比在流動性和普及度上占優勢。特別是其連接法幣與加密貨幣的紐帶以及具有為市場提供“避風港”的功能,在亞洲市場的使用率極高,到2025年3月,其市值已超過1100億美元,流通量在全球加密貨幣中名列前茅。
縱觀穩定幣演變的歷程,它的誕生是為滿足加密生態內部的兌換與價值尺度需求,旨在解決比特幣等波動性強穩定幣的支付功能上的缺陷。但因其具有促使市場創造出一種能在加密世界與法幣世界之間充當橋梁的工具功能,能夠錨定法幣(如美元)或實物資產(如黃金)來維持其價值的穩定,尤其是通過資產抵押或算法機制維持錨定會的價值穩定性、區塊鏈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維護技術透明性、點對點結算降低傳統支付成本的跨境高效性及符合屬地法規并納入監管依賴性,倍受關注。
穩定幣的實用功能與價值尺度
當前世界正從后工業社會邁入信息社會與人工智能社會。無論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或其瓦解后的法幣絕對壟斷的貨幣制度,面對數字經濟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需求,形成了一股驅動變革金融生態的內生性動力。這種動力迫使著金融理論界突破傳統框架的范圍,其發展可能與現代貨幣理論在深層上進行著某種融合互動,不斷催生出一個適應數字時代、融合技術創新與經濟思想的全新金融態勢。穩定幣則是貨幣制度范式正在面臨一場重大變革的重要標志。有人預計2030年,穩定幣發行規模將達3.7萬億美元。穩定幣興影射出主權信用擔保模式與技術驅動信任機制的結構性創新,帶來了全球貨幣體系數字化轉型,特鄙視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倚重“算法信任先行、制度規范滯后”背景下帶來迅速發展的廣闊前景。
穩定幣作為加密世界的“價值尺度”,可以將現實世界資產(主要是法幣)作為儲備進行抵押予以發行。有學者以抵押機制作為標的將其分為:(1)法幣抵押型(如USDT、USDC),一般是以1:1美元儲備來作為支撐。這類以錨定美元的泰達幣(USDT)、美元幣(USDC)等穩定幣成為市場的主流。(2)加密資產抵押型(如DAI)。它通過超額抵押ETH(以太坊)等資產來保持價值相對的穩定。(3)商品抵押型,如錨定黃金等實物價值。(4)算法型,因依靠算法和智能合約機制,而非足額資產抵押,來維持幣值穩定,特別是依賴動態供需來調節,風險較高。這些技術特性可以通過支付效率、信用構建、貿易協同等功能形成風險機制的創新性監管架構,為傳統貨幣體系基礎設施轉型提供了較為安全的保障。
一是具有跨境支付的快捷效率功能。穩定幣作為區塊鏈上與法幣錨定的代幣,是虛擬資產的特殊類型,它憑借價格穩定性成為交易媒介與價值的存儲工具,相當于法幣的“存托憑證”;作為法定貨幣或資產掛鉤的加密貨幣,通過錨定機制保持價格相對穩定,同時基于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實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支持點對點、支付即結算的交易,具有“從底層重塑傳統支付體系,大幅縮短跨境支付鏈條”快捷功能,對于提升了中小企業資金周轉效率功能較為顯著。目前,螞蟻將跨境支付費率從傳統1.5%降到了0.5‰,日均清算量達到50億元;Circle則將拉美匯款時效從傳統的1-3天縮短到30分鐘,年處理量超過15萬億美元。
二是我國作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基于跨境支付效率與實體經濟需求間的需求,特別是目前私人機構發行的穩定幣已形成了規模效應,可通過我國香港的《穩定幣條例》以多幣種錨定(尤其是離岸人民幣)和穿透式監管探索區域性金融自主,堅持完全準備金儲備與強制贖回的底線原則,籍此可加速主權數字貨幣的布局,破解足額(100%)美債/現金儲備將穩定幣轉化為財政工具的“美元—美債—穩定幣”閉環以持續推行美元霸權地位。有學者從市場觀察獲悉,Circle在巴西匯款市場占有率達到18%,目前已經成為當地應對40%+年通脹的美元替代方案。從美國《天才法案》發行機構將持有等值美元現金或美國國債的趨勢看,美元持有者有可能不知不覺地變成美債持有者,但通過穩定幣在服務于長尾市場上獨特的優勢則可以逆轉穩定幣成為變相的美國國債的問題。
穩定幣風險的防范與應對策略
穩定幣并非源于政府的設計或傳統金融體系的需求,是加密數字貨幣生態自身膨脹過程中衍生的必然產物。有學者對USDT價格與掛鉤標的美元的偏差及其穩定性進行動態監測,從而得出USDT通常保持相對穩定和可預測性的結論。但也有觀點認為,穩定幣的波動性在統計上不穩定,比特幣的波動性是驅動穩定幣波動性的基本因素之一。穩定幣風險的焦點不僅集中在本身不穩定的外溢風險,還包括對傳統金融市場和銀行的影響,更應關注如何在跨境應用的場景下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作洗錢或者詐騙的工具。如2025年6月崩盤的以虛擬貨幣投資作為幌子“鑫慷嘉”,涉案金額高達130億元人民幣,涉及投資者約200萬人,則是例證。如何控制和減低其成為洗錢工具的風險以及維護穩定幣市場有序健康發展則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一是我國在維護人民幣貨幣主權的前提下,通過功能模塊化適配來釋放穩定幣的技術紅利,并通過政策為創新提供優良的營商環境。目前,我國香港實行沙盒測試、正式牌照的監管機制為螞蟻、京東提供了應用穩定幣明確的合規路徑,這些企業均采用了100%儲備金制度,其中Circle的月度審計報告使其機構用戶黏性,已遠超行業的均值。以顯示出監管對于創新的促進作用。
二是我國香港《穩定幣條例》和美國《天才法案》不僅為穩定幣合規化提供了基礎,也為RWA的鏈上化提供了法規制度上的保障。在技術上,可采取動態清算引擎通過實時解析抵押品波動率、市場深度及跨資產相關性,將傳統風險管理與控制模型轉化為鏈上可執行代碼,通過持牌交易所實現全鏈路資金溯源,從技術上彌合時空斷層,從而形成市場驅動,服務于跨境支付、加密生態兌換的靈活性應用場景。
三是基于穩定幣的穩定性取決于抵押品的透明度和質量以及外部的強制性監管、審計,從政策上強化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求發幣企業嚴格遵守跨境支付的監管要求,避免其繞開監管將境內人民幣與穩定幣的直接兌換。同時,構建即時可兌法幣資產、為優質流動資產以及穩定幣質押額度的三級流動性儲備制度,從監管上對穩定幣派生利息現象予以控制,以免穩定幣走向單一的存款屬性功能。
近年來,我國監管部門以應對劇烈金融變革建立了持續調整法律體系和監管框架,特別是面對美國加速美元穩定幣的壓力下強化的相關發展戰略和適當調整政策,為構建金融安全穩定和金融創新的平衡戰略,在發揮穩定幣跨境支付和提高支付效率背景下,力求在流動性、安全性與效率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特別是在協同私人發行穩定幣與主權貨幣的分工上審慎設計、提前準備并作出積極應對措施,把握應有的先機和保持足夠的應對風險的能力。